在古代文献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中,有对“蛊”的解释,医和将“蛊”理解为:沉迷于女子之色而无法自拔,陷入其中迷惑而无所察觉。古人将“蛊”神化,认为“蛊”术具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中毒的能力,而这种毒素几乎是药石难救的。因此,人们对“蛊”充满了恐惧与害怕。正因如此,古代的朝廷对“蛊”术极为忌惮。尤其是对皇帝来说,“蛊”术已经成为了触碰不可触之“逆鳞”。
随着另一种神话传说的流传,“蛊”更是成为历代帝王和权臣绝不容忍的事物。这个传说便是“巫术”,它起源于舜帝时代的部落,后来逐渐演变成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祭祀与祈祷技艺。如今,许多人对“巫术”已有所耳闻,甚至在某些重要节日的庆典中,它仍然作为一种形式存在。
在古代,“巫术”分为两类,一类是“白巫术”,主要用于祈祷和祭祀,另一类则是“黑巫术”,其用途则是用来施咒和伤害他人。当“巫术”与“蛊”术结合时,“巫蛊”这一术法便彻底成为了古代统治阶级无法容忍的存在。
汉武帝时期,曾有人告发丞相利用“巫蛊”之术图谋毒害皇帝。此事一经揭发,立即引发了朝廷内的大规模清洗。酷吏江充借此机会大肆铲除政敌,甚至诬告太子谋反,导致太子与皇后相继被迫自杀,连带太子的后代及卫青家族的成员也遭到满门抄斩。此次事件牵连了成千上万的人,包括许多王公大臣和王子公主。
到了隋朝时期,隋文帝杨广的亲戚阿陀因私下饲养“猫鬼”,通过其特殊的法术夺取他人财富,甚至致人死亡。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与权臣杨素的妻子郑氏也都曾遭到“猫鬼”的害怕。得知此事后,隋文帝下令将阿陀处死,但在皇后等人的求情下,将其贬为平民。此事引起了极大轰动,也影响了后来的唐朝律法,规定凡是饲养猫鬼或教导他人饲养的,都要被处以极刑,且其家属被流放千里。
从这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,历代皇帝对于“巫蛊”之事都异常敏感,采取的惩罚也是极其严厉的。无论是王公大臣,还是皇子公主,一旦与“巫蛊”有所牵连,几乎都免不了一死。
现如今,“蛊”很可能指的是一种寄生虫的作祟,虫卵或幼虫被植入人体,由于古代医疗水平的局限,感染者往往无法存活。而将毒物放在容器内,存活下来的毒虫往往携带了多种毒素。通过将这些毒虫晒干并研磨成粉,其粉末便包含了各种毒素,极为致命。至于“巫术”,它在我国历史上已经传承千年,在这个过程中,巫术与地方的风俗相结合,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。随着社会发展,“巫术”逐渐从祭祀活动转变为节庆活动的一部分,而人们对其真正的面貌也有了更多的了解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